标立甲子 与国同光
——记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建院60周年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在工程建设领域,标准和标准设计是技术规格的载体,是行业的“龙头”和行事的“规矩”,也是我国60多年来工程建设领域实现︽空前发展的技术支撑和独特优势。
而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设计之路,正是源于1956年一个单位的诞生。在这一年,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标准院)的前身国家建√设委员会标准设计院正式成立,并从此担负起创建国家建筑标准与标准设计的职能。
融责任于∏标准、寄情怀于蓝图、推动技术进步、成々就建筑梦想——肩负这样的※使命,立足这样的¤信念,推动这样的事业,标准院走过了整整60年,成就了城乡建设领域多元一体、备受◥尊重的高端技术集成服务商。

与★共和国共成长
——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新中国成立之初起步,标准院投身于自强不息、热血沸腾的国◣家恢复和建设进程,一项项标准推动着产业的崛起,一个个工程见证了行业发展的奇迹……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对于当时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而言,恢复重建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是最为迫切的任务,更∮是巩固政治独立的经济前提。
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初步恢复,政治环境稳定,社会秩序安定,为大规模展Ψ 开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但是,在工程建设领域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设计赶不上施工、施工赶不上建设需求”。为了满足全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工程建设标准设计事业应运而生。
1956年1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加快设计≡进度,提早供给图纸■》的社论←指出:“大量地采用标准设计和重复使用图纸,是加快设计速度的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同年5月8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设计工作的决定》,要求加速编制并广泛采用标准设计。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56年10月,国家调集专家力量正式组建国家建委标准设计院,肩负起推动新中国建设№领域崛起的重任。很快,标准院主编完成我国第卐一套全国性工业厂╲房标准设计,在全国工业厂房建设中采用率达到70%,对扭转当时╲设计赶不上施工的局面起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套标准设计后经不断更新完善,在我国各类单层工业厂房中应用建筑面□ 积超过6亿平方米。随后,我国⊙城市住宅、宿舍、中小学、幼儿园、医院、门诊所、办公楼等国家标准设计也陆续投入使用。
1966年邢⊙台大地震,标准院迅速组织编制我国首套建筑抗震详图标准设计,开启我国建筑抗↑震的新历程。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标准设计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并拓展到→工程建设众多领域,例如《农村给水工程》国家标准设计的应用,逐步解决了我国6亿多农民群众的饮水问题,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1992年开始的6次铁路大提速,没有大量卐铁路标准设计的支撑,将不〒可想象。
改革开放后,国家标准设计通过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成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支撑力量;有效贯彻国家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四节一环保”)的要求,为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回顾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从起步到完善的60年,也是标准院投身国家建设、顽强拼搏奋进的60年。
坚持以“标准”为立院之本。作为国家工程建设领域重要技术依托单位,标准◤院先后编制《民用建筑设计统一规范》、《地下建筑设计统一规范》等国家和行业重要标准规范200余项,管理〖相关标准500余项。作为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唯一归口管理单位,全力配合国家◣建设战略,组织编制国家标准设计共10个专业600多项,在全行业累计推广发行5000多万册,应用于全⊙国90%的建筑工程,为保障工程质量、提高建设效率、推动技术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建筑工程设计助力国家跨越发展。标准院从改革开放伊始即投身工程建设实践,先后完成各类工程设计项目近2000项,成为我国建筑设计国家队的重要一员。
到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去!作为第一批参与深↘圳特区创建的设计单位,标准院在“深圳速度”的革新与突破中,以坚毅的精神和过硬的技术展现了“标准院人”的坚守与奉▆献,先后出色完成了深圳发展中心大厦、人民银行深圳分行、深圳体育馆、深圳南海酒店等一批代表性项目。
上世纪90年代,依托在标准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标准〇院不断开拓,先后完成了北≡京龙泉宾馆、世界公园、凯旋大厦等一批重要设计项目,并主持了▲我国第一批城市住宅小区的试点工作,开启了我国城市住宅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浪潮。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世瞩目,标准院↓积极参与奥运主会场——国家体育场鸟巢的钢结构设计任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体钢结构建筑,设计难度可想而知。标准院组建了以全国勘察设计大师郁银▂泉担纲的设计团队,全力攻克技术难题,圆满完成了国家交付的∞任务。
如今,不论是》神秘低调的数字北京大厦,严肃挺拔的中纪委办公楼,凝聚文化符号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屹立于CBD的中海油大厦,还是充满商业气息的光华路SOHO,标准院都以独具技术和匠心的精品工程,留下了自己的城市▲印记。成为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从标准设计到工程设计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

伴国民经济共转型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发展和深化改革,标准院始终坚々持以技术引领发展之路,肩负成就建筑梦想的【使命,推动和支撑行业技术进步与升级……
经过30多年的迅猛发展,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但与当前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相比,建筑业仍处于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巨大的资源消耗和较低的建筑品质,难以满足绿色环保和健康ξ 宜居的基本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工程建设领域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关键在于技术的创新与实践。作为以技术见长的行业引领者,标准院依托标准、科研与实践的综合优势,率先向高端技术集成服务模式转型迈进,紧扣国家发展重点,在装配式建筑、减隔震、人防和地下空间等领域确立核心技术优势。
装配式住宅领域的探索,体现了标准院引领与前瞻的性格。当前,装配式住宅成为我国房地产业转型发展焦点。2016年9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装配式建筑发展,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但追溯这一轮装配式建筑々发展的起点,始于十几年前。受国家主管部门的委托,标准院从世纪之初即启动了在该领域的奠基工作。由标准院总建筑师刘东卫领衔的专家团队,率先倡导和推广国际领先的全面装配式住宅理念,先后承接相关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7项,主编装配式建筑领域最基本的标准规范12项,并完成装配式建筑系列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组织编制和全国推广培训任务。在新型全面装配式住宅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先后完成众美光合等国家■示范工程项目,实现了PC结构住宅、钢结构住宅和装配式内装三大领域综合一体的集成服务。
2016年3月30日,标准院主持设计的 “上海绿地威廉公馆项目”正式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这是我国首个建设完成并通过评审验收的“中国百年住宅”示范项目。该☆项目能够得到国家工程领域最高奖项的认可,标志着全面装配式住宅理念和技术的成功实践。威廉公馆从规≡划设计、施工建造、部品集成、运维管理等各环节均做了◢开创性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主体、内装与外围护三分离,大幅提升了住居品质和①绿色环保标准,成为我国住宅升级的标杆产品。
此前,尽管政府有要求、市场有需求、开发企业与部品企业有热情、设计研发有成果,但全面装配式住宅并没╱有真正实现技术成果╱落地,市场化也不▲理想。但上海绿地威廉公馆项目则用事实证明,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已进入成熟〗发展期,对房地产市场的指向意义重大。从市场♀反馈来看,该项目推出后♂出色的通过了市场考验,受到行业、媒体和百姓的高度认可,不仅各种房型被抢购一空,且每平米销售溢价达3000~8000元。众多业主当天收房,当天入住,迄今一年多,质量投→诉为零,住宅品质得到高度赞誉。
正如标准※院院长孙英所说:“中国百年住宅的问世,是十年磨一剑,没有前瞻性的探◤索和积累,就没有今天产业转型机遇下的爆发,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央企业,我们为能够实现老百姓住上好房∏子的梦想而自豪”。目前,标准院与国内一线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部品生产商合作,正陆续推出第二↙批“中国百年住宅”示范项目,实现这一新型住宅建造技术的全国落地。
建筑减隔震领域的执着,突显了标准院勇于使命担当的品质。标准院对于建筑减隔◣震研究的历史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受国家委托,标准院在震后开展防震减灾的调查研究工作,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5月汶川地震,损失巨大,死亡和失踪人数超过8万人,全面提升防震减灾能力进一步成为卐国家共识。作为国家抗震领域的技术依托々和重要力量,标准⌒ 院勇挑重担,全面启动各项基础性工作。受住房城乡建设部委托,标准院具体承办中国建筑抗震技术人员培训项目(JICA项目),该项目以培▓养国内抗震减灾技术人员为目的,在国内选拔人才赴日培训,再以这部分人员为核心,在国内进行技术推广。项目于2009年6月1日启动,为期四年,赴日培训人员300多人,国内培训技术人员超过5000人,成为我国防震减灾■的中坚力量。
在科研和标准方面,标准院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全力投入∮主动防震减灾的建筑减隔震研究,承担完成10余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主编《建筑隔震施工与验收规范》等重要标准规范,研发相关产品专利技术 12项。虽然技术不断成熟,但推广应用的道◤路是艰难的。一方面社会认知还停々留在抗震层面,对减隔□震的优势不了解,要承受每平米300元的增加成本,开发单位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国内设计单位普遍不掌握减隔震技术,在前期就没有纳入设计考虑。为此,标准院首先选择在高烈度地区的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等重点防震Ψ 建筑中推广,形成①示范带动效应。经过七年多的努力,目前标准院已在全国完成减隔震建筑项目40余项,其中“唐山□ 新华文化广场”项目入选《世界著□ 名隔震建筑名录》。着眼于减隔震技术对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价值,标准院依然在持续的投入、研发、呼吁▃和推动着,以央企的责任,拓展这片利国利民的崭新领域!
地铁人防领域的开拓,展现标准院不懈创新变革的◆精神。地铁人防↓工程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迎来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2016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2016年至2018年的三年间启动103个城市的↑地铁建设,里程超过2000公里,涉及投资近2万亿元。作为地铁人防工程建设的领军企业,标准▓院肩负重任。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地下建筑设计研究的科研院所之】一,对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人防工程建设,标准◥院有着光荣传统,早期曾多次参加我国西部核效应试验研究,完成了大量的地下建筑科研、设计和防护设备开发工作,具有深厚的技术基础和行业影响力。
改革开放后,配合国家人防事业发展和轨道交通建设的需要,标准院积极主编了人防工程规划和设计的标准规范,并在地铁人防设备↘设计、生产、安装领域从无到有,迅速占据行业领军地位。如果用标准院执行总工程师张瑞龙的一∏句话来讲,“靠得就是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一丝不苟的质量”。
早期,针对∑ 地铁隧道单扇防护密闭隔断门存在的Ψ问题,如体⌒ 积大而笨重、无法整体进行吊装、需要现场二次拼装和焊接等,标准院进行研发攻关,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创的“双扇门”,避免现场焊▽接、减少现场作业、利于施工安全、缩短施工周期、同时门扇开启轻便,非常有利于日常维护和临战转换。依托技术创新成果,标准▼院成功承接北京地铁昌平线一期工程,拿到了地铁人防总承包的首张“入场券”。此后,标准院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完善产品系列和核心技术,不断推出创新成果,包括滑轨式防护密闭封堵板、平开立转式防淹门、承插式钢门框锚固国家级∑工法等,相关☆产品和技术先后荣获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众多奖项。依靠成套技术和ㄨ产品,标准院为地铁人防建设提供了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地铁←人防工程项目已遍布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市场占有率达70%,以高端一流服务不断巩固行业领军地位。
以前瞻、责任与创新为根本,标准院始终与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同呼吸、共脉动,以先进技术引领行业进步,构建了标准与标准〖设计、规划与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技术咨询和产品制造安装五大业务板块,积极引领和助力工程建设领域的转型升级。

对▂社会之责共承担
——亲历着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浪潮涌动,标准院坚守技术报国理想,践行中央企业对国家、社会和行业进步的责任与担当!全心回ぷ馈社会,铸就百年辉煌……
经历了60年的发展与ζ变焕,标准院由原建设部直属事业单位转制为中央科技型企业,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但标准院“推动技术进步、成就建筑梦想”的使命不变,坚守技术报国理想的蔚蓝色旗帜继续飘扬。
作为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承担单位,标准院承担着全国14个重要行业协会组织管理工作,是全国建筑√构配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秘书处承担单位,是受住房城乡建设部委托的建筑设计、建筑电气、建筑制品和构配件三个〓标委会的归口管理单位,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两个技术委员会(TC59和TC162)和一个分委☉会(TC10/SC8)的国内技术对口单位。
在全力推动国内行业标准化的同时,积极对接国际标准,在国际标准的信息跟踪、研究转化、编制讨论、投票表决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迄今为止,标准院已经代表中国参与国际标准领域投票277项,实现标准转化43项,并成功主导我国首个ISO TC59领域重要国◥际标准——《模数协调》的编制工作,不断推动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作为中央科技型企业↙,在国家发展和全局利益需要之时,标准院凭借自身技术优势,永远冲在第一线。面对我国地震灾害的频发,标准院专家总是在第一时间奔赴地震灾区,参与应急↘评估和灾后重建工作。从唐山到汶川、从玉树到芦山,甚至尼泊尔地震的国际援助,标准院克服重重困难,一次次圆满完▓成国家交付的支援任务。每一次灾情传来,全院技术人员〗不需动员,踊跃报名,紧急时刻来不及回家,给家人打个电话就直接奔赴机场。多少年过去了●,一幕幕场景依然动人,一腔报国的热血在标准院人的身上传承流淌。
积极参与∑援藏、援疆工作。骨干技术∩专家吕良芳援助西藏自治区勘ω察设计院,一干就是三十年。 “一人援疆、全院援疆”,这是院长孙英在欢送㊣ 刘轶同志援疆座谈会上提出的口号。在标准院强大的科研技术能力和多元业务△的支持下,刘轶同志出色完成了援疆任务。“一段援疆路、一生兵团情〓、一世兵团人”,从他总结援疆工作的发言中,我们能够深深体会到,标准院人援疆留下的不仅仅是业★绩,更凝聚着对祖国边疆的深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下,标准院以其独特△的行业位置,成为全新发展理念的积极倡导者和率先践行者,以技术引领行业变革之路。特别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为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标准院立足城市建设发展大局和重点,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轨道交通四大领域的国家①标准设计工作,再一次走在推动产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前沿,展现了◎央企的荣誉与使命。
风雨60年,标准院伴随着共和国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历程成@长,秉持“正德善能、务实创新”发展理念,始终践行对国家、社会和行业进步的责任与担当!在这个传承♂技术与创新、凝聚智慧和力量的平台,走出了共和国的部长,培养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级工程设计金奖等省部级以上荣誉500余项。
60年传承不◥息,淬炼了标准院鲜明的企业文化——标准之道。做人高标准,尽忠尽义、尽职尽责;做事▓严要求,尽心尽力、尽善尽美。60年传承不息,笃守“一切高标准”的企业精神,一代代标』准院人用不懈的努力与探索,在服务国家、回馈社会、造福人民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以执着与理想、技术与革新、拼搏与奋进,打造城乡建设领域高端技术集々成服务商,追寻卓越百年企业的光辉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