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杨家镇台达阳光小学落成典♂礼于2011年4月22日举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石定寰先生、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王素卿、绵阳市市长曾万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仲继寿,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董事长郑崇华出↘席了典礼并致辞。
各级领导对学校的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先生指出:“三年灾后重建的历程弹指一挥间。时至今日,多数灾后重建、援建项目都已完工,杨家镇阳光小学并不是竣工最早、规模最大的项目,但它是众多重建学校中吸引最多关注目光、建筑设计应用新技术最多、节能环保最突出的一所小学。这所学校的建设使我们看到,建筑是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载体,推广太阳能建筑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途径之一,应用太阳能将在我国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低碳生活环境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王素卿指出:“工程勘察设计工作是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投资运作过程的重要载体,对提高投资效益、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具有引领作用。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台达阳光小学作为一项建筑设计竞赛成果,由热︾心环保的企业出资付诸于实地建设;其设计理念和方法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总结和宣传推广。
2009年,由国际太阳能学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主办,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承办,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冠名的“2009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启动。本届大赛组委会专门赶赴灾区踏勘,结合地震灾区的气候特征、地震灾害损失状况,制定竞赛规则,面向全球征集灾区“阳光小学”设计方案,提出“阳光小学”不仅强调绿色环保理念,而且注重建筑技术与太阳能技术的融合。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决定出资1000万元,首次把最优秀的获奖作品进行实地建设。“让阳光与孩子们时时相伴,让阳光充盈孩子们成长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本届竞赛的主旨。
回顾大赛历程,组委会共收到国内外提交的有效参赛作品194份,山东建筑大学报送的作品“蜀光”获得了一等奖。“考虑了地区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从总体布局到建筑设计,注重以太阳能、风能为主的自然资源的结合与利用,采用低造价、低技术〖策略,将太阳能技术本土化,增加其可操作性,为孩子们创建亲近阳光的场所,传递了爱心与希望。”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 竞赛组委会对一等奖作品给予了很高评价。
设计团队坚持建筑增量成本少,使用舒适度高,运行成本低,可持续运营的低碳校园设计目标,打造融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建筑技术的新型校园空间,通过体验和教ㄨ育,提升教育理念,促进低碳理念传播。在阳光学校里,体现适应性的设计与建造技术,营造安全健康,舒适节能的育人空间,提供高效能,人性化的教学环境。充分考虑绵阳地区的气候特点、建筑文化以及校园运行的能耗需求,结合场地条件和不同建筑的使用功能,合理优化规划布局和建筑空间,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根¤据校址地形条件,充分考虑绵阳地区夏季闷热、冬季⌒ 潮湿的气候特点,实现夏季以通风、隔热、遮阳、隔潮为主,冬季以集热、保温、避风为主的被动设计■策略。
在被动设计优先、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设计理念指导下,台地,并通过设置半地下室,最大限度地降低场地土方工程量,维持原场地及周边场地的地表水径流方向。
通过对基地原有地形地貌的利用,营造出多种绿化形式的景观效果。在场地南侧利用对原有农田、水渠的改□ 造和保护,营造生态湿地环境体验区和实验田,体现独特的农村学校灾后重建的校园不仅建设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一个显性物质文化与隐性人文精神和谐共存的精神家园。在建成的阳光小学里,聚焦了全球建筑设计师的目光,也给老师和学生们带来了别有趣味】的绿色生活体验。比如,厨房屋顶的太阳能开水系统,让他们随时都能用上低成本的热水。人工湿地在解决雨水『收集的同时,还给他们提供了嬉戏玩乐的池塘空间。新建筑对人们的影响,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加强了使用者与环境的友好互动,培养了学生们对能源█消耗的意识、养成了环保节能的生活理念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让校园建设与乡村教育共同进步,实现“教育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让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校园,长久地惠及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子孙。




2009年6月1日,以一等获奖作品为基础,根据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台达阳光小学灾后重建的实际情况,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调◣整而成的设计方案在四川绵阳杨家镇开工建设。 |